My avatar

北雁云依的博客

My avatar

北雁云依的博客

把信拿去吧,你可以假戏真做

RSS
· 浏览

民族主义营销者:用偏执制造点击

——他们处处看到敌对的境外势力

长期以来,焦虑的世界一直担心,不断上升的民族主义有一天会导致普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爆发出无法控制的怒火。如果最近几个月有任何指导意义的话,外人显然忽略了一个更隐蔽的威胁:民族主义营销已经成为成为一个讨厌但有利可图的游戏。

对那些认为自己的作用是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建立桥梁的中国社会活动家、NGO 和私营企业来说,现在是一个可怕的时代。在官媒支持下,民族主义营销者们最近几个月一直在指责一些团体和个人运动者,有时是因为他们接受外国资助,有时仅仅是因为他们转达了外国对中国日益增长的世界影响的担忧,甚至是在环境这样相对安全的领域。

“回形针 Paperclip”是一家制作科普视频的公司。去年(即 2021 年,下同——译者注),它被民族主义营销者及其受众攻击,并被迫停止营业。回形针被指控反华,因为其影片声称,亚马逊雨林遭砍伐与中国是巴西大豆的大买家有关,并称少吃肉对地球有好处。公众人物因制作有关过度捕捞的视频而被称为民族败类,其中一些视频是为总部设在英国的一家慈善机构制作的,他们在视频中呼吁中国人更负责任地消费海产品。民族主义者们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邪恶的西方宣传导向,即不让中国人获得美国人和欧洲人希望为自己保留的蛋白质。

“中南屋”是一家位于上海的社会企业,旨在促进非洲的可持续发展。它面向中国的青年组织志愿服务以帮助少数种族。而中南屋正面临着持续的攻击,它因提请注意中国南部的非洲移民所面临的歧视,以及调查非法象牙的中国买家而引起愤怒。塞雷话金——一些最激烈行为的始作俑者,把中南屋创始人称作“二鬼子”,这是对二战期间与日本合作的中国人的蔑称。他的视频被共青团中央转发,至今已有超过五百万次点击。

一位 NGO 界的资深人士称这是 1989 年以来中国公民社会最糟糕的时期。然而,这种恐惧的气氛并不是由新的政府政策或逮捕浪潮所引发的。相反,令人不安的是,一些最具破坏性的攻击来自以前鲜为人知的社交媒体作者。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创作者的营销秘诀是将排外行为变得“妙趣横生”。他们的核心受众是 18-25 岁的青年。关注者们一旦被谴责“叛徒”的视频吸引,注意力就会被民族主义段子、阴谋论和黑暗的排外亚文化梗所保持,而称目标为“二鬼子”只是一个开始。由于中国的国家安全部门为举报外国势力的特工提供最高达 50 万元(78,700 美元)的奖励,那些被认为不爱国的中国人在网上被嘲弄为“行走的 50 万”,或者干脆是“50 万”,也就是说,被谴责为间谍。民族主义已经形成了一个娱乐产业链。用一位其雇主去年成为攻击目标的中国自由主义者的话说,民族主义者们发现制作有关“反华叛徒”的视频能带来点击率,“如果你有大量的点击率,你就会变得有影响力,而影响力直接与收入相关。”

茶馆(即《经济学人》发表本文章的专栏——译者注)采访赛雷,在多年制作有关科学和汽车的解说片之后,他为什么开始制作民族主义视频。在同意接受电话采访之前,这位 30 岁的人(本名李思锐(音译))以不信任外国媒体为由,提前询问了一些问题。他描述说,从 2020 年开始,他怀疑对中国日渐增长的批评的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在讲述他的故事时,塞雷将许多令他震惊的事情混在一起:唐纳德·特朗普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病的评论、BBC 关于新疆棉花行业涉嫌强迫劳动的新闻报道,以及“在某处看到的”消息,例如声称中国捐赠的口罩“里面有华为芯片”。他称这种说法是“非常明显的假新闻”,并补充说:“我们需要警惕这一切背后的意图是什么。”他一再强调,他的创作并没有官方背景,“我们是一家私人公司,我们与政府没有关系。”

在这个严峻的时刻,那些受到抨击的人正在努力搞清楚这些日渐增长的民族主义营销与政府导向的关系。在 20 世纪 80 和 90 年代,海外 NGO 和基金会曾受到欢迎,因为它们将外国经济和法律学者带到中国,并为中国人到西方学习提供奖学金。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今天的中国领导人似乎更倾向于认为,西方是敌对的,而他们作为知识来源的价值不再重要。

让中国人认为每个外国人都是潜在的间谍

现在他们与中国国内改革者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少,一些 NGO 开始游说中国成为一个对地球更负责任的主体,希望中国政府处理气候变化和非法远洋捕鱼等问题,而这在他们的身份下会显得更具对抗性。他们对批评者的回击让民族主义营销的受众们向中国政府寻求帮助,而这两者都从不相信外国人会在不期望回报的情况下帮助中国。

2021 年 11 月,执法部门指控“仁渡海洋”收集可能被间谍利用的海洋数据。“仁渡海洋”是一个调查中国海岸线周围海洋污染的非营利组织。当月晚些时候,《环球时报》(一份经常由国家安全机构提供独家报道的小报)警告在环保 NGO 工作的中国人,他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协助外国的“间谍活动”,例如主办探讨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的意图的学术论坛。这种敌意显然与习近平主席宣称的中国引领世界“生态文明”的雄心壮志格格不入。无论如何,在当下,把批评者们指责为“境外势力”并加以打压是效果明显的。而这种局面会不会被什么东西轻易扭转,是中国政府日后要面对的问题。


译跋

这篇文章无许可翻译自《经济学人》的同名时评,起因是我看到观察者网似乎有点为之破防。他们以“中国自媒体靠‘爱国’赚钱?《经济学人》的证据呢”为标题大放厥词。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毕竟此前我觉得既然让观网破防了,那么总会有点干货吧。

然而,通读全文后,我却十分失望。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陈述了很多对我而言无需赘述的事件,而在原因探讨方面却着墨甚少。事实上,《经济学人》和大多数西方媒体的大多数与中国有关的报道都是如此,通篇陈述而很少提出观点,抑或作什么有深度的分析。观察者网的内容产出与之相映成趣——几乎没有叙述,而全在议论。

如果论“比烂”,我会选择西方媒体,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行文稍微好一点点,稍微讲点事实。当然,他们要是作什么分析,那一样会让我倒尽胃口的。不知道是因为他们管窥蠡测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总之我没见到几篇有足够深度的报道——中国媒体对国外的报道恐怕也是这样。

这样的世界是荒谬的,而对抗荒谬正是人的价值所在。

分享

复制此页面地址到邦联宇宙搜索框以在邦联宇宙分享本文:https://blog.yunyi.beiyan.us/posts/民族主义营销者:用偏执制造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