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avatar

北雁云依的博客

My avatar

北雁云依的博客

把信拿去吧,你可以假戏真做

RSS
· 浏览

抢购的理性与“理性”的非理性

近日,我校“提倡不进行”跨区流动,校园复刻柏林墙,紧接着的就是抢购风潮,各商店的门槛被踏破。与此同时,建制派们自然在呼唤“理性”,要惩治“煽动恐慌”的人。然而,这时的抢购实际上是基于纳什均衡的绝对理性的行为,不是呼吁者所谓“理性”能解决的。很显然,他们的“理性”是背离理性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呼吁者除了暴露自己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和对博弈论的无知以外什么也没有做到。而假如他们竟不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者,那么他们就只可能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换句话说,他们要么是无知的,要么是别有用心的。

所谓“纳什均衡”或者说“非合作博弈均衡”,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在其它博弈者策略不变的前提下,任一博弈者改变自己的策略都不会提高自己的收益。

超市抢购是典型的非合作博弈,所有人的行动都可以被当作个别行动,因为在来到超市之前,大家互相不知道对方做出的选择。个体间当然不会完全没有交流(比如舍友),但事实上这种交流速度较慢、范围较小,小到可以将发生了交流的群体当作个体处理,回归到典型非合作博弈的情况。

对于抢购,无论口头上如何表率、煽动、呼吁或者辱骂,在行动上无非有两个选择:抢,抑或不抢。不抢,则收益绝对为零;抢,则收益可能为零,也可能为正(忽略机会成本)。这时让理性人作出选择,那他毫无疑问会选择去抢购。这就是所有“呼吁”都无效的直接原因:所有人都相信他人会做出这个选择,因此他们就这么选择。

那么,根本原因呢?我们可以先继续在博弈论的框架下讨论。假如交流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大,非合作博弈的情况可以被改变吗?事实是不可以,因为前提依然没被推翻:在相对可以被忽略的机会成本面前,不抢,则收益绝对为零;抢,则收益可能为零,也可能为正。

为了进一步得出结论,我们需要跳脱纯逻辑的框架,去向整个社会机器追问“为什么”。在可以用数理讨论的博弈情况之外,还存在着很多东西。比如:在市场机制下,购物者和商店的关系、购物者和购物者的关系。只要是在市场框架内,这两个关系是很明显的,而这两个关系中,可以打破非合作博弈的“交流”都根本不存在。既然如此,与其问大家为什么在“恐慌”时去抢购,倒不如问大家为什么在“正常”时去抢购。与其说抢购是非理性状态,不如说不抢购是非理性状态。

让大家在平时不去抢购的,只有这么一个信心:明天我依然可以买到同样的东西。那么我们要问:这种信心从何而来?大家凭什么相信“等待在前方的依然是美好的每一天”?然而很明显的是,这就已经会让一个普通人抓耳挠腮了(不信可以自己去路上抽样)。换句话说,这种信心对于普通人而言并不是经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被归纳而来的。 归纳和经验并不属于理性过程。 正因这种信心不来源于理性过程,当人们试图用理性去思考时,这种信心才会被轻而易举地推翻。而只要世界还按照市场的那一套逻辑运行,那么即使是在中国,即使是那个宣称自己无所不能的利维坦,即使是市场体制下规模最大的那个政府,在这种时候都没有改变情况的能力,自然也没有被讨论的资格。

或者,跳脱“市场那一套”?这与本文无关,而且引入它会增加十倍百倍的篇幅,故不再继续讨论。

分享

复制此页面地址到邦联宇宙搜索框以在邦联宇宙分享本文:https://blog.yunyi.beiyan.us/posts/panicPurchasing

我遭到了来自性侵者的持续骚扰,精神状态亦受影响。为了保护我的精神状态,原匿名评论区无限期关闭。 在评论区的发言本就是公开的,故将其在两周左右时间内发布的近万字骚扰言论合订公布。打开阅读前,请务必确保自身精神状况。

在原评论区恢复使用前,还请注册 GitHub 账号以使用临时评论区